青海日报:永远怀念的赞歌——走近原创话剧《永怀之歌》演职人员
本报记者 赵静 12月5日是国际著名力学家、应用数学家、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、两弹一星元勋、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郭永怀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。 11月15日晚,作为中国第六届校园戏剧节展演剧目,《永怀之歌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演艺厅成功上演。 在隆隆的枪炮声与铿锵的西南联大校歌独白中,话剧徐徐拉开了帷幕。舞台上,美轮美奂的灯光效果、婉转动听的音乐音效,为观众展示了一幕幕真实的历史色彩,现场观众仿佛回到了共和国初期,那段艰苦奋斗、舍身创业的激情岁月。 演出中,演员们或慷慨陈词、或深情抒怀,跌宕起伏的剧情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思绪与情感,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,大家无不被主人公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深深打动,为一幕幕离愁别恨所感染。 话剧《永怀之歌》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主要事迹为内容,以特殊时代为背景,高度浓缩了郭永怀一生的学研之旅、精神之旅、情感之旅和奋斗之旅。话剧共分四大幕,分别是《绝徼移栽桢干质》《赤子归时抵百师》《英雄仗剑入昆仑》和《留取丹心照汗青》。 截至目前,已经在省内外演出10场次,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一曲曲赞歌。剧组主创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郭永怀当年生活、工作的场景,克服重重困难,完成创作;演员们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,力求剧情人物的真实还原。记者走近《永怀之歌》主创人员和部分演员,倾听他们用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演好“郭永怀”的心路历程,同时也带您一起走进该剧的台前幕后,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那段难忘的岁月。 卢道宏、路世玉 : 《永怀之歌》的创作是大学期间最有意义事情 “我们之前从未涉足话剧这个领域,专业方向上对这方面没有过系统的培训,所以心里很没底,加上承接任务期间是大三期末,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很大,一开始对承接这项工作是抱有抵触情绪的。”卢道宏说。 但是随着对郭永怀先生的慢慢了解,慢慢深入,特别是前往原子城纪念馆与山东荣成郭永怀先生纪念馆参观之后,卢道宏渐渐转变了自己的想法,因为在高中期间,父亲给他推荐过一本书,是李洪涛先生的《西南联大纪实》,所以一直对那个年代、那些人心向往之。他承接的话剧创作分工是一、四两幕,就是郭永怀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故事与牺牲的故事。 “郭永怀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报考留学生资格考试中,与林家翘、钱伟长同分出国的故事,本身就极具有戏剧性与矛盾冲突性,这一幕我写的很顺畅,而永怀先生最后牺牲的故事,则相对困难,因为之前我对永怀先生知之甚少”卢道宏说,“当听到郭永怀先生从青海实验基地回北京,有一个数据要向中央汇报,在离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飞机发生事故,他没有想到自己,没有想到家人,唯一的本能就是把原子弹数据的机密文件紧紧地贴在胸口,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,让我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冲击,几度搁笔,带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,从而很难从文字与艺术效果上表现出来。” 这之后,郭永怀先生的行为与经历深深地感动与鼓舞着卢道宏,面对创作上的困难消除了畏惧感,不再将《永怀之歌》创作作为一个负担,而是对永怀先生一生事迹的缅怀与传扬。他认为,永怀先生的一生事迹不应该被黄土埋没,而他的精神更不应该消逝于光阴流水之中,“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,有义务也有责任将他的人与事传扬下去,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。《永怀之歌》的创作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的事情。”卢道宏说。 “从开始认识郭永怀先生到现在时间不算长,但是他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,在某个瞬间想起他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。” 和卢道宏一起创作的同班同学路世玉说,“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’是对郭永怀先生求学之路最贴切的描述。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,山河破碎的年代,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,能够坚持读书就已经很难了,但是他不仅一直读书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这是他最让我敬佩的。” 路世玉说,“我现在也是一名学子,生活在和谐美好社会中,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。在求学之路上、人生的选择上,他是最好的导师,值得一生追随的人。” 靳东升: 人生经历的一座灯塔 从一名大学生到话剧《永怀之歌》的男主角,靳东升的人生因此变得丰富而又丰满,他记得,7月8日《永怀之歌》在校内成功首演之后,大家给了他这样的称赞:“真不敢相信,一个学生能把郭永怀先生演的这样逼真,真是不简单呀!” 《永怀之歌》已经在省内外演出了10场,靳东升在台上的表现也一次比一次出色。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,那一笑一颦间和举手投足中的“专业”,倾注的是靳东升对自己几乎苛刻的要求和对郭永怀先生精神的追寻。 当靳东升了解了郭永怀先生为了祖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后,感动不已。他说;“对于一个没有表演经验,学习任务特别重,排练时间短,当时压力确实很大,不知道怎样可以表现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。” 在导演的精心指导下,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,靳东升一心投入到排练中,认真揣摩每个阶段郭永怀的心理变化,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角色。同时,他也推掉了话剧之外的所有活动,甚至是放弃了保送去陕师大交流学习的机会。当问到他是什么力量让他放弃了到名校学校的机会,他说,“是‘永怀精神’,郭先生为了国家利益,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,毅然决然地回国报效祖国,我有什么不能放弃呢” 心里装着天大的事,台上也不能有丝毫松懈,这是靳东升对自己的要求。做出放弃到名校学习的决定后,靳东升完全让自己沉浸在表演中,让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追寻郭永怀的脚步,感知郭永怀的精神世界。靳东升说:“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,我觉得很骄傲。在每一次的演出中,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差距,郭永怀先生就像一座高高矗立的灯塔,指引着我的人生道路。” 王嘉敏:为中国人骄傲自豪 “演了这个角色以来,整个人性格沉稳了,穿衣风格都和以前不一样了,变得‘老了,复古了’,这是舍友给我的评价。”王嘉敏说。王嘉敏,郭永怀夫人李佩的扮演者。 王嘉敏说,能够扮演这个角色,内心也非常高兴。在大量收集资料之后,对郭永怀先生和妻子李佩,对那个年代怀抱一颗爱国之心,毅然决然奉献于国家事业的科学家们抱有深深的敬佩。 李佩,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,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。 “最打动我最令我敬佩的是,对于丈夫事业的支持和理解,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,从美国来到当时处于贫困期的中国,这种爱国精神真的很难得,当然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留学之士回国的爱国精神的体现。”王嘉敏说, 王嘉敏本人是一个比较外向活泼的姑娘,扮演李佩这个角色后,努力让她自己变得沉稳下来,去体会年龄的跨度,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,情绪的变化。 王嘉敏说,“剧组人员在一起的时候,大家都叫我郭夫人,久而久之,自己也深受角色的影响,变得沉稳,安静了。我希望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像‘郭夫人李佩’一样,成为大家真实的榜样。” 去北京展演的最后一天,连夜奋战演出事宜,只休息了三个小时,早上起的很早,去看升国旗。当看着国旗一点点升起直至到达顶点的时候,我内心非常感动,眼泪情不自禁地溢满眼眶,一种感觉告诉我,作为一个中国人,我骄傲,我自豪。或许这也是,郭永怀和李佩,以及众多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回国报效国家的海外学子们的共同感受,我爱我的祖国。 张秋蕾:铭记为中华崛起而奉献的先辈 小个子,头发扎成小揪揪一左一右搭在肩头,眉宇间透着灵气,这就是张秋蕾,郭永怀女儿郭芹的扮演者。 张秋蕾说,“在最开始话剧招募演员的时候,因事与选角色擦肩而过。没想到过了两天,老师同学找到了我,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,现在需要一个小个子的、有灵气的姑娘,我急忙跑去面试。就这样,与郭芹角色结了缘。 ” 张秋蕾所饰演的是12-17岁年龄段的郭芹。她的第一次上场,是《离别》。当时的郭芹,是一个12岁的、渴望得到父亲关怀和陪伴的小女孩。 “我本人已经19岁了,如何扮演一个低年龄段的女孩,因兼职原因,有机会接触小朋友。因此,我时常会观察小朋友的语言和肢体表达。导演也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指导,才让我一步步将12岁的郭芹演得更好。”张秋蕾说。 对于整部戏,张秋蕾最喜欢、印象最深、也最受感动的就是“三人隔空对话”的这一场。此时,李佩遭难郭芹受苦的日子里,郭永怀无怨无悔,全身心投入“两弹一星”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…… “而那时的郭芹17岁,在内蒙插队,母亲被关进牛棚,父亲没有任何消息,郭芹对父母的思念可想而知。但她逐渐明白了‘父亲’的抉择,并以父母为榜样,继续生活。” 张秋蕾说, “真有这样的人,为了祖国的强大,舍小家顾大家,这也是我最敬佩的地方……” 为此,通过参演《永怀之歌》让张秋蕾更加坚定了从小到大的梦想,参军报效祖国。“当兵是我从小到大的愿望,老一辈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。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应该铭记历史,铭记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的每一位先辈们。不仅仅是学习 ‘两弹一星’精神,更应该将其带到学习、带到生活中去。” 工作人员:让永怀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音乐在话剧中篮球比分,球探体育比分是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,但是这种辅助作用不仅对于演员,对于观众都是不可或缺的。 学校音乐学院老师为话剧《永怀之歌》量身定制的创作音乐,极大地增强了话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。音乐学院前后组织演唱演奏人员约50多人,加班加点地创作并制作了各种音效及音乐31条。 “第一次看到《永怀之歌》剧本我就被郭永怀艰苦创业,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,为此我两次到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怀着敬仰的心情,缅怀学习。” 音乐学院教师王辉说。 从原子城回来后,王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结合剧本有了基本的构思和创意,并多次和校党委副书记梅岩、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晓翔沟通交流深入探讨,根据他们的填词创作出了三首主题音乐并进行变奏,创作出近30个音乐片段和音效贯穿整部话剧中。 由梅岩作词的《永怀之歌》用于话剧演出之前循环播放,让广大观众在看剧之前对郭永怀有一个初步了解、加深印象,为剧情深入埋下伏笔。 由陈晓翔作词的《这一刻》是剧中主题,他跟剧情紧密衔接、环环相扣、多次变奏,用于本剧最感人的地方,展现了郭永怀为国防科研事业付出生命的感人事迹。 由西宁六中苏艳作词作曲的《忘不了》用于第三主题,让人们永远缅怀、永远铭记、永远忘不了郭永怀。 “《永怀之歌》是我们青海师范大学原创的一台优秀话剧,通过不断打磨、创新和改进,希望走出校园、走出青海、走向全国,让永怀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,”王辉说。 为了在舞台上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历史的时代感,剧组在舞美、演员服装上,集思广益,精益求精,力求实现完美的舞台效果。“所有的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幕后不辞辛劳,默默地、没有任何怨言为演出服务。” 校团委教师乔木说。 为此,舞美组从每一幕场景的细节考虑,从大道具的构思到小道具的使用年代都做了详细的构思,利用课余周末时间跑旧货市场,收集煤油灯、长椅等老物件,克服重重困难,完成了舞台大道具几十项,小道具70多项,场景电子屏幕背景制作十多幅,基本满足了本次话剧的舞台道具视觉需要。 服装组依据档案照片材料提供的信息,在120套服装、数百件围巾、手套、鞋子、袜子等服饰的制作上,精雕细琢,不断尝试,在舞台上,还原了一幕幕真实的历史色彩。 《永怀之歌》是一堂弘扬爱国奋斗精神,感人至深的思政课;是一堂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不忘初心、艰苦创业的历史课;是一堂展示多种艺术手法、精彩高雅的艺术课;是一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、创业精神的第二课堂实践课。《永怀之歌》作为学校深化“四爱三有”教育的旗帜性校园文化品牌,高度颂扬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知识报国、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,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情操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,对于激励青年学生肩负时代责任,高扬理想风帆,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的意义。 |